当前位置:首页 > 他山之石

职业的崇高感,该如何建立?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08日     浏览次数:1227次

      电影《心灵奇旅》中,讲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条小鱼,游到老鱼身边说:“我要找到他们称之为海洋的东西。”“海洋?”老鱼问,“你现在就在海洋里啊!”“这儿?”小鱼说,“这儿是水,我想要的是海洋。”

      我们很多人,就像这条小鱼一样,一直在追求一个叫“大海”的东西,但却不知道,其实,我们一直就在海里。

      01 十年一瞬

      新闻学专业的陈欣,毕业十年,换了三份工作。每次辞职的原因都是相似的:找不到工作的价值,由此产生了职业倦怠。

      陈欣的第一份工作,是一个三线城市电视台的记者。

      “每天都在报道这好那好,时间全部浪费在赶路和开会上了,真正的记者,不是应该深入调查,曝光社会重大问题吗?”

      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挣扎了几个月之后,陈欣决定离职,去寻找更广阔的天地。

      第二份工作,陈欣选择了一家广告公司,做杂志编辑。

      “每天埋头在文字里,就像玩俄罗斯方块一样,把这些文字捋得整整齐齐,仅此而已。”时间一久,陈欣觉得自己和流水线上的女工没什么区别,机械又无趣。

       带着一份浓浓的厌倦,陈欣辞了职,在闺蜜的邀请下,踏上了去上海的火车。走在上海的街头,南京路、田子坊、法国小梧桐的深秋,都像小说里一样,充满浪漫的味道。陈欣兴奋地想:“这回来对了。”

       于是,她壮志满满地加入了一家营销咨询公司,设想着通过营销战略,帮助更多公司实现飞跃。

       结果,没过多久,她的状态又垮掉了。“每天都在加班熬夜赶PPT、做方案、写软文,只是为了在面对甲方的时候,用这些堆砌的内容把对方讲懵,拿下客户。”

      “我真能帮助客户解决问题吗?我做出来的内容,真的有价值吗?”陈欣产生了深深的自我怀疑。

      有人说,一旦形成了思维惯性,那么每次面临同样的问题,就会无意识地重复同样的行为模式。陈欣就是这样,不断追寻“远方的意义”,又不断中途放弃。

      久而久之,每天无精打采,只觉得干什么都提不起劲儿来,心底一片荒芜。她想不通:“生活明明只有眼前的苟且。远方的大海真的存在吗?”

      02 意义,就在当下平凡里

      陈欣的职业现状,也是很多人的真实状态。

      在职场人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持续性不想上班,间歇性想辞职,短暂性想旅游……”

      找不到工作的意义,“煎熬”就成了常态。

      那么,到底是什么决定了,我们是在“水深火热”之中,还是在“汪洋大海”之中?陈欣带着这样的疑惑,一直在寻找着。

      初冬一个上班日的早晨,陈欣像往常一样,穿过人来人往的地下通道,快步向公交站台走去。

      远远地,陈欣发现,这天的公交站台好像不同于往日的人车拥挤,人们安静地排起了长队,公交车也一辆接一辆有序地进站、出站。

      走近一看,陈欣看到了震撼她的一幕:一位五十岁左右的阿姨,穿着金黄的志愿者马甲,头上戴着一顶小红帽,手中拿着一把小红旗,胸背挺直,精神饱满地奔忙于站台之中。晨光打在站台上,整个站台就像这位阿姨的舞台,她挥舞着手中的小红旗,像是在指挥一场大型的“交响乐”,她把自己真挚而又热情的生命全部交付出来,融进了这个小小的站台。一辆辆公交车在她的指挥下,有序进站,排好队的人群安静高效地上车。

       陈欣站在那里看呆了,浑身一阵战栗。她怎么也想象不到,原来在她眼里,十分多余而又没有什么价值的工作,被这个阿姨做得如此出色,如此令人敬佩。

       那一刻,陈欣脑海中好像有个声音在说:“或许,我苦苦追寻的大海不在远方,而就在每一份平凡的工作里。”

      03 崇高感,来自心中一念

      怎么把一份平凡的工作做得不平凡,激发出内心的崇高感?说实话,陈欣并不知道。

      直到陈欣走进中华文化的殿堂,在一次老师回应学员类似的问答中,找到了答案:“阳明先生教诲我们,‘素富贵,行乎富贵’。我们生活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只要素其位而行就好。”

    “何为‘素其位而行’?意思是在任何工作岗位上,我们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无需苦苦追寻,到处寻找,‘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人的成功或是价值从任何一点上突破都是可以的,重要的是:回到自己的心上,把你的工作转化为利益他人的平台,顺便养家糊口,展示才华。”

      陈欣听完这一席话,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反观自己:“我素其位而行了吗?显然没有。我怀揣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新闻理想,毕业后去做了一名记者,但却没有深入一线,写出最能反映人民群众困难的文章;也没有很好地报道那些利民利国的工程,给百姓一份信心;而是在无尽的抱怨中丧失了对记者这份职业的敬畏感,把自己的能量消耗完了。

      此后,一边不停地换工作,一边挑剔、索取、抱怨。嫌工资低、嫌干活累、嫌客户难缠、嫌年终奖少……怀着一颗怨心,到哪去工作,都没法找到职业的崇高感啊。”

      此时,陈欣好像读懂了那位站台指挥的阿姨:她之所以能够以一种激情燃烧的状态,把工作变成生命的舞台,是因为她无怨无倦,心中怀有充沛的、利益他人的热情。

      原来,工作不是别的,只是这颗心的呈现。哪怕最底层的工作里,也可以找到生命的意义;哪怕在最卑微的岗位上,也可以展现一颗光明的心,做出利益他人的事。

      其后,陈欣依然从事着文字相关的工作,但是,心态不一样了,因而生命状态也判若两人。

      以前的陈欣,采访他人的时候,迫切想从对方身上挖掘想要的素材,步步追问,有时忽略了对方的感受。现在的陈欣,面对自己的每一个受访者,首先一念就是:“挖掘素材不是首要的,能否在交流中帮助到他人,才是最重要的。”怀着这样的念头,陈欣的采访特别轻松,碰到对方面临的难题,也能真诚地给建议。

      采访中,对方很信任她,因此也回馈以真诚。每次采访完毕,她都能与受访者成为很好的朋友,文章也因对方的坦诚而细节丰满,总能写得有血有肉、感人肺腑。

      陈欣深深感慨,她说:“以前,我仅仅用才华在写作,现在,我是用生命在写作,用最大的真诚,回报我的每一位读者。”

      我们的每一份工作,都是利益他人的平台、途径和机会。明白和体证到这一点,那么,价值感和崇高感,就不再是苦苦追求、长期寻找的目标,而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结果。

      关键是,我们心中是否有那个利益他人的“一念”呢?

      利益他人,就是利益自己;雪中送炭,崇高感自然升起。

                                                                                    来源:北京知行合一阳明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