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逸闻趣事

8年前那个被清华拒收的内蒙女孩

发布时间:2023年04月11日     浏览次数:2004次

                                                  后来攻克世界级难题成就让人钦佩!

      她是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年仅29岁,就获得了2022阿里达摩院青橙奖;

      她没有海外教育经历,考研时甚至被清华大学拒绝,但做出的成果却是世界级;

      她和团队的研究成果,更是以封面的形式写进了国际最权威的生化科研书《生物化学原理》。

      当被问到为什么不趁此机会出国深造时,她不答反问:“我们做的东西比国外都要好,为什么要出国?”

      她就是内蒙古女孩白蕊。

      从平凡少女到最具潜力女科学家,身为90后的白蕊,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白蕊是90后女孩,出生在呼和浩特的一个普通家庭。

      小时候她最喜欢问父母的就是:“小鸟为什么会飞,而我不能?树叶为什么会在秋天变黄落下来?”

      父母都是普通人,被问怕了,干脆给她买了一套儿童版的《百科全书》。

      如果以后遇到问题,就去书里找答案。

      那些困扰着小白蕊的问题,最后都在书中找到了答案。

      这让白蕊爱上了看书,爱上了思考。

      “因为对生物很感兴趣,我就会自己花时间去看、去学。”就连考大学时,她也一心想要填报生物学专业。这让一向喜爱她的生物老师非常担心。作为过来人,她很清楚生物科研是枯燥的,是一眼不看到尽头的,完全不像高中课程呈现出来的那么有趣。

      填报志愿当天,她特地给白蕊打了个电话,希望她不要选择生物学。当时,距离填报志愿只剩下半个小时。后来的白蕊回忆起这件事,笑着说:“来不及了,八点半开始填报志愿,王老师八点才打电话过来,半个小时怎么能让我改变主意呢?我已经填好了。”

      不经意的玩笑话,却能看出白蕊的性格。一旦下定决心,就要坚持到底。

      那年高考,白蕊凭着优异的成绩考入武汉大学的生物学专业。

      入学不久,她暗道糟糕。还真被生物老师说中了。大学的生物课不仅枯燥乏味,而且和高中的课程完全不同。她在这里,找不到做实验的意义。

      是退学还是硬着头皮上下去?白蕊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

      这种矛盾的心理一直持续到上大三。

      奶奶因癌症去世,这件事给白蕊带来了很大的打击。她想到了姥爷。在不太明白去世是什么意思的年纪,姥爷就去世了,也是因为癌症。

      新仇旧恨加一块,这让白蕊极其痛恨“癌症”这个疾病,当即就产生了一个相当狂妄的念头:“我要治愈癌症。”

      后来,白蕊选择结构生物学作为研究方向,也是因为它和制药密切相关。

      而让白蕊真正爱上生物学的,是2013年12月听的那场讲座。时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施一公受邀去武汉大学讲学。施一公先生是世界顶尖的结构生物学家、中科院院士,曾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副校长,他曾被称为“中国生物学第一人”。“老师讲得富有激情,能感染人,做的研究又很前沿,就让我感到天啊,原来做科研这么有意思、这么重要。”

      也就是从那一刻起,白蕊有了一个目标,将来一定要去他的实验室。从此之后,她开始更努力地学习,再枯燥的实验也能沉下心来。毕业时,白蕊的各项成绩优异,还拿到了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的offer。

      但白蕊不忘初心,一心一意要去清华。可是,清华拒绝了她。2014年,白蕊报名参加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暑期夏令营。满怀希望的她,在面试环节惨遭拒绝。相比于那些天才学霸,白蕊看上去略显“普通”,在这种高规格选拔当中不占什么优势。

      得知自己没有被录取后,白蕊忍了忍还是没忍住,冲进了施一公办公室。“当时就觉得不太服气,面试老师问的问题和科研关系也不大啊,怎么能就因这个不要我呢?”施一公看着面前这个胆子极大的学生,只是淡淡地说:“夏令营选拔已经结束,你可以等等看有没有其他机会。”

      白蕊失望离开,觉得自己大概是没有什么机会了。但她天生有一股执拗劲儿,在心里对自己说:“实在不行,我就再学习一年,考研也要考到清华。”令白蕊始料未及的是:施一公私下了解了她的相关情况,暗暗赞许,并为她申请了“推免”名额(推荐优秀人才免于参加研究生考试)。

通过“推免”的相关考试后,白蕊终于如愿以偿,进入中国最前沿的生物研究团队中学习和工作。

      刚到清华的时候,白蕊觉得自己就是个小白,很多东西都不懂。

     “施老师安排我去做“剪接体”实验,难度非常大,做起来也特别不容易。”RNA的剪接体研究对人类的疾病有很重要的影响。为了让人理解剪接体,白蕊拿电影剪辑打了个比方:如果说RNA是一部电影的话,那么基因就像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画面需要组合在一起才能讲好一个故事,而剪接体的作用就是将基因拼接在一起。如果镜头剪接错了,电影就会陷入混乱;而如果剪接体出现问题,那么各种遗传病、癌症就会出现。”

      对于这个实验,别说是刚入门的小白发怵了,即便放眼全世界,也是个难题。

      有一次,施一公在组会上鼓励大家:“正因为它是世界难题,有着重大的科学意义,所以我们一定要去做。如果我们清华人都没有这个勇气去做的话,那我们来这里干什么呢?”这番话让白蕊重拾信心。能不能成功要看你的投入和付出,冲就完事了。

      为了实验,白蕊头发大把大把掉,不分昼夜地工作。勤奋是好事,但劳累过度就会损伤身体,过犹不及。

2015年底的一天,白蕊结束了几天连轴转的实验回到宿舍。睡觉前,她感觉自己的腿有些疼。仔细一看,发现腿上青一块紫一块,很是吓人。半个月后,她被确诊患了自身免疫病。拿到诊断通知书的那一刻,白蕊心里紧绷的那根弦突然就断了。“为什么要把自己搞成这样,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在意识到这点后,白蕊换了一种工作方式。

      她开始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尽量节约出时间休息。别人做一个实验的时间,她可以完成两个甚至三个实验。她说:再难的事都坚持了,不能因为这个病耽误了研究。

      2016年1月29日,白蕊在《科学》期刊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论文。

      同年,她和师姐万蕊雪在《科学》上发表了3篇论文。

      根据资料显示,直至博士毕业前,白蕊一共发表了8篇CNS(三家顶级学术期刊的合称)文章。其中5篇发表在《科学》,3篇发表于《细胞》。8篇中的7篇,白蕊是第一作者,被引用上千次。别人五六年才能完成的博士课程,白蕊仅用了四年时间就提前毕业。

      那一年,她25岁。

      清华大学承诺她教授职务,国外多家研究机构也向她抛来橄榄枝。而白蕊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她拒绝了所有邀请,追随施一公进入西湖大学攻读博士后。

      进入西湖大学前,很多人劝她不要那么“固执”,多给自己留几条后路。还有人劝她趁着名气正盛,赶紧出国深造。

白蕊笑了笑说:“我觉得我们做的东西比外国好,为什么要出国呢?”

      这话一出,不少人觉得白蕊太过狂妄。实际上,白蕊的狂妄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早在她本科时期,暗下决心一定要治愈癌症这点就能体现出来。也许科研就是需要这样的狂妄和热爱。

      2020年2月11日,在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名单中,白蕊获得了“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奖”。

      2022年10月31日,阿里达摩院颁发青橙奖,29岁的白蕊位列其中,还获得了100万的奖金。

      在获得诸多国际大奖背后,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白蕊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科学家,至今没有出国深造的计划。

      她觉得像剪接体分子结构这样的课题,国际上只有三四个团队可以做,但我们做的也是数一数二,既然如此,那出国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说这话的时候,她是笑着的。

      很难想象,这个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女孩,会是一位严谨的年轻科学家。

      曾有人问白蕊怎么看待失败,她面色淡然地说:“我们做的研究,我觉得可能99.9%的结果是失败的。”

      尽管如此,每一次她还是抱着一定能做出来的信念。她从不因失败而苦恼,在她看来,即便是在最绝望的时候,也不要失去对希望的期待。

      因为当你这条路走不通的时候,那就证明离走通越来越近了。

      《老人与海》里有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生活常常会遇到事与愿违的结果,把悲剧转化为不败的精神,才能让平凡的生活变得不平凡。不因挫折改变自己原有的方向,秉承内心深处的那份热爱,我想,这才是白蕊成功路上的秘诀。

      攀登之路注定辛苦,强者之路注定孤独。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虽然很难,但我们还是要选择滚烫的人生,方能不负时光,不负自己。

                                                                                           来源:知否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