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民院士被网友称为“中国最帅院士”,然而颜值却是他最不值一提的标签。刚毕业的他放弃留校机会毅然奔赴大庆油田。,87岁不减风华他坚持为祖国开采更多石油“我可能就是‘花岗岩’脑袋。”面对颜值的赞誉他笑称我就是一个搞技术的还是多谈科学吧。
石油界的璀璨星辰科研之路始终如初
王德民的人生剧本,本与黑漆漆的石油相去甚远。爷爷是大名鼎鼎的“外科圣手”,父亲自小留美学医,母亲则是一位精通四国语言的瑞士姑娘。但时代所致,中瑞混血的身份,让他高考时被一些高校拒之门外。好在北京石油学院给了他“一线生机”。
王德民入学正是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高潮期,当时我国石油完全依赖进口,一度被扣上了“贫油”的帽子。辛苦从国外进口的石油,还经常检测出携带马粪,实在是故意刁难中国。
恰巧临近毕业时,东北传来喜讯:松辽发现特大油田!消息传到学校,同学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大家很兴奋,多年来觉得中国就需要油,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找油。”
26万平方公里的松辽盆地广袤无垠,中国石油产业的希望就在那里。王德民铁了心要赶赴一线。他在志愿书第一栏郑重写到:党的需要、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第一志愿;第二栏则直接填报了松辽油田,也就是后来的大庆油田。
油田牛棚中的智慧之光以“松辽法”勇创辉煌
王德民刚到油田时,被分到了测压组,晚上住的是牛棚,照明靠在屋里烧“原油”,常常熏得人满脸漆黑,夜色中只能看到一口白牙。白天和工人们一起徒手十几次拉动上百斤的绞车,可他乐在其中,“青天一顶星星亮,荒原一片篝火红”。
苦和累不算什么,真正困扰王德民的是“试井”效果并不理想,误差大导致油田开采率很低。王德民大胆猜测,国外盛行的试井方法并不适用于中国油田,中国人必须靠自己推导测油方式。
时间是争分夺秒抢出来的。1961年春节,单位克服粮食短缺困难给大家发了面粉和肉馅。王德民为了节省时间,把半斤面的面团擀成脸盆大小的面皮,包了两个特大号饺子,吃完转身就回了办公室。
苦熬了100多天后,王德民终于推导出符合本地油田专属的油井压力计算公式——“松辽法”,比国际通用的赫诺法精确度高出两倍,大庆油田首次赶超了世界先进水平。王德民被破格提拔为工程师,这时他才24岁。
破解油田困局矢志不渝的科研先锋
1980年,王德民又发展了“限流压裂法”,大庆油田的石油储量猛增7亿吨,相当于又找到了一个大型油田,给国家带来上千亿元增收,这年他43岁。
在实验室披星戴月,同事们总是发现他嘴角上有白色和黑色的粉末,后来才知道原来王德民是在干吃母亲寄来的奶粉和咖啡,连烧壶开水的时间他都觉得是浪费。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大庆油田遭遇了新的危机。摆在王德民面前的,总是最难破解的困局。王德民扛住压力,带领团队研制出可以代替流水注入地下、把深藏在石头孔道中的原油给“逼”出来的聚合物。
三次采油的奇迹,中国首创,举世无双。哪怕是今天,世界平均采油率也只有30%,大庆油田却接近60%。
王德民的卓越成就让众多国外公司向他递来了橄榄枝,但他却没有分毫动摇,一生扎根大庆。
在王德民心中,科研是一场没有终点的竞速跑。2020年,四次采油同井注采顺利通过验收,推广应用后将“引发一场全球老油田复采的大变革”。为此他把儿子、也是他学生的大庆油田第一采油厂总工程师王研拉来一起钻研。
上阵父子兵,谈到父亲,王研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字——严。
王研感觉,几乎所有工作项目的细节,父亲都能很严密地一步步推导出来。而且一项工作改变,之后联动其他的方面会怎么变化,他都会提前考虑得非常细致,说明他的逻辑思维能力非常强。
耄耋之年坚守油田勤俭生活秉持初心每天下午四点,是王德民雷打不动的工作电话时间,了解各个油田的项目进展、核对每个数据、布置下一步工作……面对一个又一个技术难点,这位87岁的老人脱口而出,没有丝毫犹豫。
王德民认为,每天工作12小时,每周7天,这样能多给国家工作30年。如此不亚于年轻人的高强度工作,王德民日复一日地干,而他的个人生活却非常简单,包括一日三餐更是如此。中午一碗燕麦粥,他觉得已经是挺好的饭了。
王德民说,自己自律的唯一原因,就是大庆油田还需要他,老油田再现青春的愿望,他想亲眼见证实现。
他说:“看准了国家的需要,你就干一辈子,中间有多少困难,有多少问题,你都要干下去。”
致敬国之栋梁!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