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亲迎一人骨灰,刘伯承哭晕倒地,毛主席:我刚想调他进中央
1950年1月6日的夜晚,对于刘伯承元帅来说,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书桌上的闹钟,伴随着滴滴答答的声音,正一点一点接近了十二点。可是,这个时候的刘伯承,却依然睡意全无。在他的脑海里,一直在反反复复思考斟酌着入藏的人选。毕竟,这可是毛主席亲自发电下达的任务啊。
早在1949年11月23日,成都战役还在激烈进行中的时候,毛主席就曾致电彭德怀,提出了解放西藏的初步设想:“解决西藏问题不出兵是不可能的,出兵不只西北一路,还要有西南一路。故西南局到川康平定之后,即应着手经营西藏。”
1950年1月2日,正在苏联访问的毛主席再次致电彭德怀,并让其转告邓小平和刘伯承,二野应该以至少一个军的兵力担负解放西藏的任务,一野则以一个军掩护二野的行动。你们共同协商个人选率军进入西藏。
就是毛主席电文里要求刘伯承、邓小平二人协商个率军进入西藏的人选,难坏了刘伯承、邓小平二人。因为解放西藏,可不像解放海南、四川等地,这里,其独特的海拔高度和恶劣的生存条件,对进驻西藏的解放军来说,都是极大的考验。
此前,解放军都没有高原作战的战斗经验,大家都在担心如果出现高原反应,是否还能顺利解放西藏?
出于这种种考虑,出兵西藏的人选,就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左思右想,刘伯承想到了杜义德。一代战将杜义德骁勇善战,擅打硬仗恶仗,确实是出兵西藏的最佳人选。然而,此时的杜义德身体不好,刘伯承又担心他去了西藏,产生高原反应,会有生命危险,一番慎重思量之后,只得作罢。
可是,除了杜义德,派谁去合适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已经凌晨十二点的刘伯承全无睡意,索性推门而出,不觉又来到邓小平的房门口,径直推门而入,只见邓小平也没有休息,正在灯下批阅文件。
一抬头见到刘伯承眉头紧锁走了进来,邓小平笑道,啥子事情搅得我们刘司令睡不着觉哦?刘伯承一摆手,开门见山说道:“我之前想着让杜义德去,他的能力你我都是十分清楚的,但他的身体不太好,去西藏恐怕会有危险,你觉得派谁去比较好?”
这时,邓小平也放下手中的笔,陷入了沉思,两人一时都沉默起来。忽然,邓小平眉毛一挑,建议道,既然杜义德不行的话,那不如让“地主”去?
一、“地主”赴藏
正在沉思中的刘伯承,听到“地主”二字,也是眼前一亮,在他的脑海里,一下子就浮现出一张精明能干的年轻人的脸,不觉轻轻一拍桌子道,对对,就是他了。他是最合适不过的人了!
刘伯承怎么也不会想到,正是自己和邓小平在这个深夜做出的决定,让“地主”从此驻守西藏17载。后来“地主”过早离世,更让年迈多病的他哭至晕倒。
话说这“地主”是谁?他又为何得了这样一个特别的称呼?说起来还是一桩趣事。
被邓小平、刘伯承唤做“地主”的,正是第二野战军18军军长张国华。
1914年出生于江西永新的张国华,15岁就奔赴井冈山,加入到王佐、袁文才的革命队伍,后来又成为中国工农红军队伍中的一员,1934年反围剿失败后,跟随红军队伍开启漫漫长征路。
抗日战争期间,张国华先后担任八路军115师黄河支队政治委员、第九军分区政治委员等职,为运西抗日根据地、鲁西抗日根据地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期间,张国华担任第二野战军18军军长,率部参加渡江战役、成都战役等,从中原腹地一直打到大西南,立下赫赫战功。
南京解放的时候,刘伯承和邓小平决定从各军随营学校抽调人员参加南京解放工作,结果张国华打报告说,18军可以抽调出4500名随营人员,让刘伯承等人大吃一惊。因为这个数字已经超过当时二野其他部队随营人员的总和了。因此,大家便纷纷羡慕道,张军长真是富有啊!就像个地主似的。张国华“地主”的绰号从此就在军队中流传开了,就连邓小平、刘伯承等领导,提起张国华,也都以“地主”称之。
在决定让张国华率军入藏之前,第18军原本是要去接管川南的,而且当时部队已经行军在开赴川南的途中了。
1月7日,正率部赶往川南的张国华,在行军途中突然接到一封刘邓的急电:18军就地待命,张军长以及各师主要领导干部速到重庆。
1月10日,张国华奉命到达重庆。见到张国华后,邓小平开门见山道,有人不愿去西藏,你指挥部队去,怎么样?
面对领导的信任与重托,面对毛主席的殷切希望,张国华二话没说,拍胸脯做了保证。
1950年1月15日,张国华正式被确定为解放西藏的将领。与此同时,18军的全体领导干部也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和张国华的满口应承相比,队伍中很多将士们却打起了退堂鼓,不愿意去西藏。大家给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西藏寒冷荒凉,环境恶劣;另一个则是去了西藏,还怎么娶妻生子,组建家庭?
当时18军中大多都是血气方刚的年轻战士,他们希望可以去富庶的川南,既保卫了国家,又可以拥有自己的小家。
针对在这次大会上暴露出来的问题和想法,1月18日,张国华亲自主持召开了动员大会。在动员大会上,张国华慷慨激昂地说道,解放西藏,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又言辞恳切地表示,我知道进军西藏是很艰苦的,但我们是解放军,难道要看着西藏百姓继续受到反对派的迫害而不管吗?
一番话说得18军的将士们个个都惭愧地低下了头。
之后,政委谭冠三针对战士们的顾虑,也推心置腹地说道,谁说进西藏就找不到老婆了?自古美女爱英雄,只要不怕苦,还怕没有女同志喜欢吗?
一席话说得战士们哈哈大笑起来。
进军西藏的计划也就在这欢笑声中正式拉开了大幕。
就在18军准备动身开赴西藏的前夕,发生了一件悲伤的事,那就是张国华的女儿难难生病了,又咳又喘,医生初步判断是肺炎。当秘书将孩子患病的消息告诉张国华的时候,张国华正在开会,只得告诉秘书,请你帮忙去医院照看一下。谁知会议开到一半的时候,警卫员神色慌张地告诉张国华,难难病情十分严重,医生请您马上去医院。这时,张国华一下子火了,3万多人马上要进西藏,百事都有个轻重,今天这个会,我当军长的能离开吗?
这天晚上,当张国华终于抽出时间匆匆赶赴医院看望女儿的时候,三岁的难难已经永远闭上了双眼。在医院洁白冰冷的病床前,张国华拥抱着已经哭成了泪人的妻子,拉着女儿早已冰凉的小手,一遍遍哭诉:难难,你醒醒啊,爸爸还要带你去火焰山,去看孙悟空啊。
然而,他的难难再也不能回答他了。
擦干眼泪,张国华又一次投入到紧张忙碌的进藏准备工作中。3月18日,由王其梅副政委和李觉参谋长率领的入藏先遣队正式由乐山出发前往西藏。
出发前,张国华一再叮嘱18军全体官兵,部队进藏一定要坚决执行毛主席“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要求,尊重当地人民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不住寺庙,不住藏民家中。即使风雨交加,冰雹落下,也不进入寺庙,最终到寺庙屋檐下暂避。
7月初,张国华率领的18军主力部队全部顺利到达甘孜,部队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令当地藏民大为震惊和感动。
在甘孜,张国华见到了格达活佛,格达活佛欣喜激动地告诉张国华,当年朱总司令离开的时候说过:红军15年后还会回来的,今年刚好是15年,朱总司令真是一位活菩萨啊。
然而,和以格达活佛为代表的藏民对解放军的爱戴欢迎相比,西藏当局却在英国特务福特的唆使下,敌视解放军,并于8月22日在昌都将格达活佛残忍杀害。
面对西藏发动当局的野蛮残忍,张国华立下誓言,坚决把五星红旗插到喜马拉雅山上,让幸福之花开遍西藏。
随后,张国华向西南局和中央军委建议道,只有打开昌都的大门,才有可能和平解放西藏。
1950年10月6日,进攻昌都的战斗号角吹响,经过19个昼夜的激烈战斗,24日,昌都被成功拿下,共歼敌5000余人,特务福特被活捉。
昌都之战,被刘少奇誉为是解放西藏的淮海战役。从此后,和平的曙光开始照进西藏这片圣洁之地。
二、死而后已
1951年,随着《十七条协议》的签订,西南军区和西北军区进藏部队陆续进驻西藏,10月,进藏部队在张国华和谭冠三的率领下,全部安排部署到位,五星红旗终于插上了世界屋脊。
1952年2月,以18军为基础的西藏军区宣告成立,张国华担任司令员。此后,在张国华的带领下,西藏八一农场开垦荒地2300余亩,将萝卜、土豆种到了世界屋脊,成功解决了进藏部队的粮食供给难题,当地藏民亲切地称呼解放军是“菩萨兵”,张国华更被称为“佛光将军”。
1959年,西藏反动集团公然撕毁《十七条协议》,发动叛乱。3月22日,张国华主持召开军事会议,与西藏人民一道平息叛乱,彻底摧毁了西藏的封建农奴制度。这年8月,印度政府不断在西藏边界挑起事端。毛主席指示道,既然他们认为这场仗非打不可,那我们也要反击一下,只有这样,边境才能安定下来。又问张国华道:你说我们能打赢吗?张国华斩钉截铁道,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会获胜。
张国华之所以如此自信,是因为我们的解放军战士身经百战,作战经验丰富,且早已适应了高原气候环境。
“他们长期没有打仗,我们却刚刚平叛敌人。他们没有上过高山,我们常住高山,这便是信心的来源。”
后来,诚如张国华所料,只用了短短十二个小时,我方就取得了克节朗战役的胜利。
“我当了33年兵,这还是第一次打这么容易的仗。”张国华回忆道。
西方媒体更是高度评价道,中国军队打得潇洒自如,就像是小刀切黄油一样轻松。
毛主席听闻此战,不由得夸赞道,这“井冈山”打起仗来,勇猛依旧啊。
可是,生于井冈山,长于井冈山,被毛主席亲切称呼为“小井冈山”,被藏民们誉为喜马拉雅战神的张国华,却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工作中,累垮了身体,长期的高原战斗生活,也让张国华的心脏出了问题。
三、回川扛旗
1967年,张国华离开西藏,担任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兼成都军区政委,拖着病弱的身体,张国华又投入到忘我的地方工作中。高血压、冠心病、支气管炎,种种病痛日夜折磨着他,张国华依然在四川当地为恢复生产、支调粮油等大量民生工作奉献出最后的心血。
1972年的一天,张国华像往常一样来到成都军区参加军事会议。会议开始前,他又一次感觉到心脏不舒服,匆匆吞下几片药丸,就来到了会议室。会议开到一半时,张国华心脏一阵剧痛,突然从座位上摔倒在地。这一摔倒,张国华再也没能站起来,即使周总理紧急指示从北京方面抽调专家,迅速赶往四川,也没能挽回张国华的生命。
1972年2月21日,58岁的张国华不幸离世。
3月11日,在成都军区的护送下,张国华的骨灰被送往北京,周总理和刘伯承、叶剑英、徐向前、陈锡联亲自到北京西郊机场迎接。
那天,雨雾纷飞,天气寒冷。周总理在雨雾中默默伫立,警卫员给他撑伞,周总理一把推开道:现在还撑伞干什么?没那个心情。
在机场通道附近,当一身病痛,坐着轮椅的刘伯承一眼看到张国华的骨灰盒,不觉放声大哭道:“国华啊,我来迟了,你不是答应要回北京看我吗?你怎么就走了呢?”因为伤心至极,年迈的刘伯承一下子从轮椅上晕倒在地,周总理见状,急忙吩咐警卫员道,快!赶快送刘帅去医院。
这一天,当警卫员告诉毛主席,周总理他们已经接到张国华骨灰的时候,毛主席望着窗外朦胧雨雾,不觉眼眶湿润了,他喃喃自语道,我刚想调张国华进中央,他还这么年轻,怎么就走了呢?
结语
“比起在病床前呻吟,战场才是我的归宿。”
这是张国华评价自己时,说过的一句话。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为民族解放事业南征北战,为国家统一大业呕心沥血,为地方经济发展带病工作,直至将生命最后的时光,也留在了挚爱的工作岗位上。
这一生,张国华无怨无悔。
来源:史海任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