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为您服务

什么是一个人最大的铁饭碗?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20日     浏览次数:899次

     实力决定你的今天,而进化力决定你的未来。

     这两天,看到清华大学辞退50岁副教授的消息,非常唏嘘。
     这位副教授2012年入职清华大学,当时已经40岁的他,和学校签订了10年合同。
     转眼合同到期,因为没有达到规定的科研发表,学校决定不再跟他续签合同。
     他心有不甘,在网上写文章发牢骚,声称自己工作勤恳,在教书育人方面付出了很多努力,学校不能只看发表成果。
     事件曝光以后,有人替这位副教授鸣不平,觉得教学育人才是关键,科研成果只是其次。
     也有人觉得,这个决定合情合理,如果一个教授十年了都没有拿得出手的科研成果,那也不配待在清华大学这样的高等学府。
     每个人出发点不同,立场不同,孰对孰错,无法评判。
     但在这起事件里,我看到最冷静、最理智,也最发人深省的观点,来自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的黄日涵副教授。
     黄教授评价说:“人要保持随时走的能力,才可以保持尊严。

     你不一定要跳槽,但你必须要具备随时跳槽的能力。你不够强,就得看人脸色。”
     曾任济宁市市长梅永红也说过:“体制内的人,要保持随时离开体制的能力。”

     这世上,没有一劳永逸的生活,更没有所谓的铁饭碗。

      01
     新东方名师夏鹏提出过一个观点:
离职只有两种,一种是被动,另一种是主动。
     被动离职,可能是你被裁掉了,也可能是你能力无法胜任,不得不离开。而主动离职意味着你有更多的选择性,主动权在自己手里。
     很多人认识冯唐,是因为他作家的身份。但在此之前,冯唐是一位超级厉害的“打工人”。冯唐毕业后,校招进了世界排名第一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进入麦肯锡头一年,冯唐每周工作90个小时,没在凌晨两点前睡过觉,就连上厕所也在回复短信。他曾经以三到四个月时间完成一个项目的速度,在三年内完成了近十个项目,迅速成长为了一名称职的项目经理。
     麦肯锡的工作经历,让冯唐熟练掌握了跟各类背景的人打交道的技巧。
     麦肯锡内部,至今都一直流传着冯唐的一段佳话。
     他曾跟一家公司的三四名高管建立了极好的关系,这家公司成了冯唐的长期客户,每年都有多达三五个项目给他做。
     “即使在整个麦肯锡中国,这也是非常罕见的。”
     2003年,冯唐在飞机上遇到当时招商局国际的CEO,对方主动邀请他加入。
     面对新的工作机会,冯唐没有任何迟疑。在麦肯锡积攒的实力和资源,给了他离开的底气。
     正如黄日涵副教授所言,你可以不跳槽,不离职,但你必须具备可以离开的能力。
     具备随时跳槽的能力,本质上也是避免职场内耗最好的底气。
     02
     在微博上看过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家技术型公司的老板,从美国挖回来一个麻省理工的大神。全公司用了一年都没突破的项目,大神加了一个星期班就搞定了。
2017年,大神一个人创造的利润,是公司往年的三倍多。
     公司规定不能抽烟,可大神说他不抽烟没灵感,老板直接给他安排了一个办公室当抽烟室。大神每天上班不打卡,也不穿正装,天天躲在办公室吃炸鸡。
     大神之所以敢如此特立独行,就是因为人家实力够硬,完全不怕裁员。
     有员工不乐意,找HR投诉,结果老板在周会上说,谁要是对大神有任何看法,可以随时走人,发三个月薪水。
     作家小北说,有些所谓的职场歧视,表面上可能是因为年龄、性别、教育背景等等,但真正的核心都是能力匹配的问题。
     网友@杨阳有个同事叫小刘,小刘在单位没有什么真本事,沟通协调能力也不强。
     领导曾给小刘交代了一个小项目,期限一个月时间,结果在项目还有一星期就要截止时,还迟迟没有推进。从此以后,领导就再也没让小刘负责过项目,每当单位有一些杂活的时候,会第一时间想起他。有一次,小刘家里有事,想用年假代替事假,请假回家处理事情。公司其他同事都是这么做的,可当小刘找到领导时,却被拒绝了。小刘也不敢轻易辞职,担心离开以后,连份工作都找不到,只能忍气吞声地干着。
     李筱懿说,只有实力足够强劲的剽悍家伙,才能够看到生活的好脸色。
     你的贡献不够大,别人就会忽视你;你的能力不够强,别人就会欺负你。
     只有翅膀硬的人,才有权利决定自己的人生。
     一个人最大的本领,是既有把眼前事情做好的能力,又有华丽转身离开的勇气。

     03
     博物学家达尔文曾发现,有一种雀类,明明是同一个物种,但嘴巴部位、形状各不相同。

     有的雀,喙部又厚又硬,便于在地上捡食坚果。
     有的雀,喙部又尖又细,便于啄食树木里的虫子。
     有的雀,喙部不紧密切合,还微微向内弯,方便吃花蜜和昆虫。
     这种根据环境变化,不断进化的雀,被称为“达尔文雀”。
     普通人面对时代的浪潮,最好的破局之道,就是像“达尔文雀”一样,不断进化自己的能力。
     资深媒体人何加盐分享过一个故事。
     何加盐开了一家咨询公司,同时招了两位员工,小Z和小Y。
     刚进公司时,合伙人和项目总监都不看好小Z,认为他没有天赋,而小Y极具天赋。后来,小Z每天都勤勤恳恳地工作和学习,晚上最后一个离开公司。他给自己定了闹钟,早晨六点半起床,通过音频网站学习各种管理和咨询知识。刚开始两年,小Z与小Y的确存在一些差距。但从第三年开始,小Z凭借出色的资料搜集和数据分析能力,成为公司的业务骨干,开始担任项目经理,拿到了40万年薪。
     何加盐说,能不能持续进化,是拉开人与人距离最重要的原因。
     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上升的行业,更没有能干一辈子的工作。
     实力决定你的今天,而“进化力”决定你的未来。
     职场中如何进化,才能让自己具备“随时离开”的能力呢?
     1. 戒掉打工者思维
     什么叫打工者思维?
     有人总结得好:老板给多少钱,我就出多少力;老板不多给钱,我才不多出力。
     很多人总认为,工作是为老板干的,是为企业干的,其实工作是为自己干的。
     经济学家薛兆丰说过:“每一个人,都是在为自己的简历打工。不管公司能维持多久,这份简历会一直陪着我们。”
     如果你只是把工作当成谋生的手段,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十年以后你也不会有什么长进。
     可如果你把工作当事业去奋斗,你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掌握的技能,都会成为你下一次选择工作时谈判的筹码。
     2. 不断自我迭代更新
     有人说,当今这个时代,倘若你与世隔绝三年,回来后就会发现,恍如隔了一个世纪。
     有的人工作以后,就从来没对自己更新换代过,一直都是第一代产品。
     有的人,每天在不断的自我迭代,不断更新换代自己的知识、能力、格局。
     时刻保持学习的能力,别让时代的进步,成为你个人的悲哀。

     3. 成为“U盘型”人才
     罗振宇曾经提出一个形象化的概念:U盘化生存。
     大致意思是,一旦工作情况有变,你就应该像U盘,随时能插到下一台电脑上。
     绝大多数人的职场危机,往往不是年龄危机,而是没有一技之长。
     只要拥有自己擅长的技能,无论遭遇了什么,都会有立足之地。
     4. 给自己留个Plan B
     前段时间,某大厂辞退了一位39岁的程序员。
     后来,这个程序员录了一段视频,给职场年轻人提出了7条建议,其中有一条是:
     给自己留个planB,看看身边有什么资源,有什么可以发展的副业,如果被裁了也不至于很被动,还有一份额外的收入。

    
     资深人力资源总监程功说过这样一段话:

     “牛人越来越不需要企业,但企业越来越需要牛人。决定你的生活水平或者经济来源的从来不是稳定的工作,而是你的能力能够被不同平台所需要。”
     真正的强大,是离开这座岛,你可以快速地游到另外一座岛。
     千万不要失去了生存的压箱底技能。
     否则一旦岛上食物匮乏,你又不会游泳,只能困死孤岛。

                                                                                                    来源: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