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指出,到2020年,“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数字中国”即实体中国在虚拟环境下的真实再现,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将整合全国海量的时空信息,支撑各类应用系统的建立和运行服务。据统计,目前国内计划或正开展相关工作的城市超过500个。2017年,以雄安新区为标志,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进程明显加快,2018年6月,《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指南》等国家标准发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翠坤指出,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智慧化内容主要集中在活动和服务方面,即城市中的“市”。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内容主要集中在利用网络、云计算等技术以及传感器等监控设备,提供高效便捷的社会服务、城市运行、政务管理等。特别是智慧城市管理、智能交通、智慧安防、智慧医疗等方面,是当前智慧城市投资的重点方向。
第二,建筑及其他城市物理实体在智慧城市平台中缺位。建筑、道路、桥梁、地下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大量信息且不断发展变化。在当前的绝大部分智慧城市平台中,上述实体大部分以二维平面图的形式呈现,或只有三维地形或建筑物外型,缺少其信息和属性,更谈不上运行变化数据的收集和利用。这部分数据信息、技术研究和应用实践不足,导致在城市管理方面针对空间和实体管理的深度应用难以开展,比如生态城市、建筑能耗、健康建筑、绿色建造、防灾减灾、应急响应等。这是智慧城市建设亟须解决的问题。
第三,缺乏智慧城市建设中与“城”相关的标准和应用指南,不利于“数字中国”的实现。2017~2018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多项智慧城市标准,包括《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指南》、《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等。但目前的标准体系缺乏在满足智慧城市需求基础上,针对建筑、市政、景观等基础设施的数据标准、交付标准和应用指南等。
为此,王翠坤建议:
推进数字城市建设顶层设计。数字城市是智慧城市的基础,建议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牵头,其他相关部门配合,进行数字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制订统一的规范标准。建立从底层数据到项目应用的标准体系,规范各地数字城市建设的标准、项目审批、运营数据的联通和共享。
将建筑、市政、地下管网等实体对象和空间纳入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建设新型智慧城市,需要“有建筑的智慧城市”。对建筑,可借助BIM技术实现“不仅能直观看到其三维模型,而且能直观展示其属性信息”,如传热性能、透光性能、隔声隔热性能、防火等级等属性,建设进度、厂家信息、运行情况、维护保养记录等运行信息。在收集、整理这些信息和数据的基础上,对建筑运行、设备能耗、健康生活、绿色物业等进行专业高效的智慧化管理和服务。
从政府层面推进实施。建筑模型和信息可以掌握在企业手里,但集合城市所有实体空间,特别是地下空间、管网信息的城市模型必须掌握在政府手里。这不仅关系到数据安全、信息安全,也关乎国防安全。建筑行业有海量数据需要收集,对于新建建筑,可通过工程项目建设的BIM报建审批来实现;对于已有建筑,可通过“BIM+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自动化、智能化建模来实现。这些都需要从国家层面建立统一的标准,进行研究和应用,从而形成全国数字城市基础数据互通的基石。
来源: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