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是人口净流入城市,近年来人口加剧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城市的承载能力已经快接近天花板。”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罗强在接受《中国建设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统筹城市环境资源,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通过精细化管理,破解大城市病。”
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这些大话题到“公园、超市、厕所、社区养老”等小细节,这位市长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聚焦“中优” 做好“加减乘除”
一张关于未来成都的蓝图已经铺就。2017年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成都市组织编制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提升了成都的战略定位,推动城乡形态从“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的千年之变,同时规划了差异化发展的五大功能区。
罗强告诉《中国建设报》记者:“新一轮成都市总规提出,推动形成‘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差异化空间功能布局,构建‘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的多层次网络化市域空间结构。”
“一心”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两翼”为中心城区和东部城市新区,中心城区包括11个市辖区,东部城市新区包括龙泉山东侧空港新城、简州新城、淮州新城、简阳城区;“三轴”为南北城市中轴、东西城市轴线和龙泉山东侧沱江发展轴;“多中心”,即在市域范围内形成28个国家中心城市功能中心。
至此,这座世界文化名城正在从文化、历史、热情、友好、开放、创新等方面向公众展示着它的魅力。
经济发展进入到转型升级新阶段后,中心城市的带动引领作用日益凸显。2018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发布,提出要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推动区域板块之间融合互动发展。同时,明确指出以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9大国家中心城市以及香港、澳门、深圳3大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引领力量。
2018年12月19日至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力。
从区域中心城市上升为国家中心城市,对成都来说,无论是从世界城市发展趋势来看,还是从国家的要求、自身的需求来说,城市空间结构、功能布局以及与周边城市的空间联系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对此,罗强对《中国建设报》记者表示:“不管城市如何发展,成都核心区域是不会变、也不能变的。”
“事实上,成都市民、全省人民以及国内外游客心目中的大都会成都,主要指向都在‘中优’区域。而且,成都是全国唯一一座2000多年城名不变、城址未迁的城市。”罗强进一步分析表示,城市历史文化一直集中在绕城以内核心区域,只能在这个区域集中展示成都的历史文化。“因此,要塑造成都独特魅力,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我们必须实施好‘中优’。可以说‘中优’事关长远和事关大局。”他说。
那么,“中优”优的是什么?“中优”有五个方面,即空间要优、功能要优、产业要优、环境要优和服务要优。
罗强告诉记者:“实施‘中优’战略,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从这5个方面查漏补缺、优化提升,全力做好加法和乘法;同时,我们还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疏解人口、疏解产能、疏解资源,做好减法和除法。”
“缺什么补什么” 城市建设中的“养生学”
“补短板、强弱项”是罗强谈起成都城市建设时的高频词。
“在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方面,重点打造15分钟公共服务圈。”罗强说。
如何实现高品质?具体路径是什么?罗强表示,借鉴国际国内发达城市先进经验,打破行政区划的固有限制,整合社区多种资源,加快构建网格化、版块化的“十五分钟公共服务圈”,努力在十五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内,分层级配备齐全的基本服务功能、服务性商业设施和公共活动空间,全力方便市民的日常生活。
此外,罗强坦言,“看病难、上学难、文化娱乐体育设施不足等是当前成都公共服务方面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我们的短板,需要重点补齐。”
“缺什么、补什么”。在罗强看来,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就是要紧紧抓住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的关键环节、薄弱环节,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配套建设中小学、幼儿园、超市、菜市场,以及社区养老、医疗卫生、文化服务等设施,合理规划建设广场、公园、步行道等公共活动空间,加快推动实现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有感发展”。
2017年9月,成都市就启动了实施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三年攻坚行动,以公共服务设施辐射半径为中心,对照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市政等8大类18项公共服务设施清单,开展一次全面彻底的摸底行动。此外,成都市编制了公共服务设施“818”专项规划,对8大类18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科学布局,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市区街社”四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2018年开工建设902个项目、建成350个项目,累计投资104亿元。
在交通建设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成都是首个以政府文件鼓励和规范共享单车发展的城市,目前,全市共享单车累计投放约142万辆,居全国城市前列。
对此,罗强告诉《中国建设报》记者:“对凡是符合绿色低碳发展方向的新产业、新业态,都实施包容审慎监管,不搞‘一刀切’。”
此外,他还谈到,在绿色交通建设方面,近年来,成都全力打造“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常规公交为基础、慢行交通为补充”三网融合的绿色交通出行体系,不断提升交通组织智慧化水平。实施轨道交通加速成网计划,推动地铁、市域铁路、有轨电车等多网多制式融合。深化“自行车道+步行道+特色慢行线”慢行交通系统建设,串联形成覆盖区域、城区、社区三级的天府绿道慢行网络,已建成2607公里天府绿道,全国首条封闭式旅游自行车高速路在邛崃建成投用。
“瞻前顾后” 树立城市管理“一盘棋”思想
城市管理搞得好,社会才能稳定、经济才能发展。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一定要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
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做好城市精细化管理并非一蹴而就。罗强告诉《中国建设报》记者,首先城市规划就要有前瞻性、长期性和一体性,在规划时要考虑建设、管理和服务问题,把建设和管理中遇到的难题提前到规划阶段解决并形成规范。
他说,例如,新建改建道路要充分考虑后期清扫车辆作业时污水排放、雨水收集、道路绿化清洁的问题;商业综合体的商业氛围与道路通行错开设计,方便后期商业宣传活动和道路通行互不影响。
“解决城市管理问题,必须要‘瞻前顾后’,要树立城市管理‘一盘棋’思想,促进整体发展和局部问题一并解决。”罗强举例说,例如,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做好道路、排水、绿化、文化、消防、立面改造、旅游道路、广告标识导引系统、亮化等各方面规划,综合实施,通过一条路的改造综合解决多方面问题。
罗强进一步表示,同时,城市管理工作还要考虑可持续问题。例如,在城市建设项目策划实施中,要统筹考虑接续问题,将一年的工作与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工作结合起来,分年实施、连续发力。
站在管理者的角度,罗强表示,要站在提升城市服务的视角来看待城市管理工作,在规范管理和严格执法中加强服务,在优化服务中提高管理和执法水平,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他进一步强调,要积极转变政府角色,推动政府从建设者、运营者向领导者、规制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转变,鼓励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进入环卫保洁、园林绿化管养作业、公共交通等城市管理领域。此外,在城市发展中多方利益主体之间形成集体行动,形成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管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厕所革命”。“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
“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罗强告诉记者:“开展厕所革命以来,成都共新改建环卫及旅游公厕1800余座。我们按照‘全域发展、质量提升、深化改革、创新突破’的基本思路,紧密结合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特别是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大力提升厕所建设、管理服务、科技、文明水平,坚决消除旱厕。”
“具体来看,我们从3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罗强说道,一是突出人性化管理,充分考虑老年人、婴幼儿等特殊群体的需求,在细节方面体现人文关怀,包括设置无障碍坡道、婴幼儿打理台、增加女厕位比例、配备第三卫生间等方面;二是推行标准化管理,制定了成都市环卫公厕管理规范,推进公厕日常管理专业化、服务化和标准化;三是推动智能化管理,开发推广公厕电子地图和手机APP软件,不断提升公厕服务水平。
此外,《中国建设报》记者了解到,在城市管理方面,成都自2017年9月大力开展的“两拆一增”专项行动成绩亮眼。
“两拆一增”,即拆除公共区域的违法建筑,拆除有碍空间开放的围墙,增加开敞空间的专项工作。对此,罗强表示,“两拆一增”工作是成都市委、市政府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重要抓手,是实施“中优”战略的重点工作,也是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五大行动”的重要内容。
“两拆一增”专项行动,重点关注网络理政平台上收集到的群众诉求,依法拆除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建筑,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全面提升城市宜居品质。
数据显示,2018年,成都市完成了“两拆一增”点位2073个,拆除公共区域违法建筑136万平方米、围墙31万米,透绿开敞空间480万平方米。
来源: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