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持续做好生态保护“加法”环境污染“减法”
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资阳城市上空常见蓝天白云。
初秋,阳光静静地洒在沱江水面上,泛起金色涟漪,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
“天蓝蓝水清清,真美!”雁城市民刘芸每天都会沿着沱西滨江景观带慢跑一圈 ,看着眼前的美景,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享受着秋日的暖阳,她感到生活非常惬意。
近年来,资阳“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持续做好生态保护“加法”和环境污染“减法”,努力让绿色成为资阳最靓丽的底色。
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战役” 蓝天白云大雁飞
近年来,资阳坚持突出问题导向,聚焦“蓝天、碧水、净土”,用“建、治、管、改”推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绘出了一幅生态美丽画卷。
绘一片蓝天让空气常新——
初秋雨后,资阳天气晴朗,在湛蓝的天空上大片絮状云朵时而汇聚、时而分散,十分漂亮。
最近几年,资阳的“气质”一年比一年高。数据显示2020年资阳PM2.5平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累计下降23.1%;优良天数比例88.8%,较2015年累计提高4.4%。
2020年,我市有5个月的空气质量进入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前20名。今年4月我市空气质量排名位于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第7名,二季度在全国168个城市排名较一季度提升了27名,提升幅度排名全省第一,“资阳蓝”逐渐成为常态。
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明显改善,得益于我市生态环境“大环保”格局的形成。我市积极推进成德眉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2017年以来,针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了“定点包片·联合执法”攻坚行动,在蓝天保卫战中强化实施“减排、压煤、治车、抑尘、控秸”五大工程,抢抓每一个“蓝天”。
科学治气力度持续加大。今年5月,我市首辆大气走航监测车正式发车,这是一台装备“黑科技”的环境监测车,不仅能边走边测大气污染,还能精准锁定污染源。此外,空气微观子站、无人机、机动车遥感监测系统、手持快速检测仪等高科技装备也全面应用在蓝天保卫战中,通过搭建起“天地一体化”监测平台,实现了对污染源的快速发现、识别和处置,精准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护一江碧水让清水长流——
“快看!大雁!”2021年2月,市民陈国章在沿着沱江边散步时,看到了野生的大雁在沱江水里嬉戏。
“这几年,因为水质的改善,多年看不到的大雁频频出现,成为我们这儿的‘常客’啦!”陈国章感慨,记忆中那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动图景,又回来了。
从2017年取缔以沱江为主的所有河道网箱养殖到2021年“十年禁渔”政策落地,在相关部门广泛宣传动员下,我市渔民主动“上岸”,还江河滔滔清流。同时,我市持续攻坚沱江、琼江及其支流综合治理,落实九曲河、阳化河枯水期管控措施;补上管网短板,提高污水处理能力,累计投入30.5亿元,建成管网1700余公里、城镇污水处理设施88个、农污设施408套,日处理能力达25.37万吨;沱江干流2个国控断面水质不断改善,连续48个月达到优良,2021年上半年提升至Ⅱ类。
守一方净土让青山常在——
为让广大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资阳有序开展了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地块土壤环境质量调查评估、重点监管企业自行监测和隐患排查及整改、土壤环境监督性监测等相关工作,不断强化土壤环境质量监管。
全市广泛开展土壤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鼓励公众参与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建立健全土壤环境质量审查机制和部门联动机制。
完成了全市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确定详查单元33个,确定详查点位298个,按照优先保护、安全利用、严格管控三个类别对农用地进行分类管控;全市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基础信息采集、自审、内审、风险筛查等相关工作已全面完成,布设监测采样点位8处并完成采样分析,详查成果已通过详查信息管理平台上报;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完成60余个地块土壤环境质量审查备案。
从源头管控、过程监督、能力建设、年终考核、申报登记等方面推进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2020年全市危险废物共产生5229吨,主要转移到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安全处置,全年没有发生危险废物环境污染事故。
聚力绿色发展 新兴产业助力经济生态双赢
2019年,在雁江区保和镇的富良建材厂区内,一根高大烟囱轰然倒下,这代表着“高能耗、污染大、低效益”的传统砖瓦行业从此退出资阳舞台——这是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坚定取舍。
一年之后,经过了工业技术装备和能耗减排改造的富良建材厂重新投产,厂区采用封闭式陈化库,水分实现零蒸发,同时避免了粉尘污染,生产中产生的烟气先后通过脱硫设备、清水喷淋塔,实现达标排放。“我们淘汰了一批制砖的落后生产工艺与产能,引进了世界领先的工艺技术与装备,与高消耗、低效益、低产出的发展轨迹彻底脱离。”富良建材厂负责人张茂芦介绍,根据预算,项目达产一年能减少用煤3800余吨,同时产量将提升2倍,销售收入及综合竞争实力显著提升。
“十三五”期间,倒逼绿色转型发展的又岂止一个砖瓦厂,清理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重拳从2017年开始挥出。
资阳的决心有多大?一组数据或许能说明问题:2017年,全年立案416起,下达处罚决定284件,罚没款金额1167.7万元;2018年,处罚金额约3000万元。通过连续两年的严格执法,2019年效果初显,全年下达处罚决定回落到123件,处罚金额也下降到715万元,环境违法行为得到基本遏制。
“绿色指挥棒”之下,以新型“铜墙铁壁”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脱胎换骨,以“芯屏器合”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加快建立……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绿水青山”正在成为“金山银山”,资阳经济正澎湃着强大的绿色发展动力。
百威英博资阳工厂综合利用川内光伏、风电、水电等多种可再生能源,成为国内啤酒行业首个100%使用可再生电力生产的工厂;四川首台纯电动新能源轨道车在中车资阳机车公司诞生,具有低噪音、零排放、经济性高等优势; “云创智谷”创新创业基地、卡瓦(四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四川省口腔装备材料检验检测中心等一批新型材料、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低碳环保产业项目落户资阳……以绿色发展为引领,资阳产业结构更加合理,阔步前行。
在推动绿色发展进程中,资阳始终坚持规划引领和政策导向,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在资阳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前置性和基础性地位,用环保准入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有损全市生态环境保护的项目,从规划层面予以杜绝和严格控制。
目前,全市初步实现了产业结构由传统制造逐渐向绿色产业、循环经济的转型。
植树造林 让更多群众享受绿色福利
乐至地处涪江与沱江的分水岭上,是川中丘陵的“龟背”。过去因缺水少树,水土流失严重,被人们戏称为“石头城”。
1981年,时任乐至县副县长王隆瑛上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放开手脚,植树造林。他带领群众育苗1.5万亩,还设计桤柏混交、林草共生的森林模式,让树木适应乐至贫瘠的土地。
10年时间,在王隆瑛推动下,乐至3500多个石头山,披上了“绿衣裳”。老县长退休后,乐至坚持走生态建设道路,一代接着一代干。
从“有红薯无柴煮”的“石头城”到森林覆盖率43.6%的“全国生态建设先进县”,一代代乐至人为此付出艰辛努力。
而乐至的嬗变正是观察资阳生态环境改善的一个切口。
2000年,资阳城区满眼光秃秃,植被覆盖率只有22%。改善资阳面貌迫在眉睫,一纸纸文件和政策从办公室签发,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结构转变等一系列“动作”开始在资阳土地上动了起来。
到2015年,资阳累计实施退耕还林44万亩、退耕还林配套荒山造林65.5万亩,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2016年 6月30日,《资阳市开展大规模绿化全市行动方案》出炉。同年7月15日,我市召开市、县(区)、镇(乡)三级党政主要领导参加的动员大会,吹响了“大规模绿化全市”的号角,推动形成绿色发展全民共建新格局。
从新年之后的元宵花卉节到每年植树节的“绿化全市行动”,从积极承接成都花卉苗木转移到连续多年举办生态旅游节会,从推进木本药材精深加工到发展林下种养采摘、森林康养、森林体验等新业态……资阳“造绿”行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截至今年4月初,我市森林资源面积达到321.7万亩、森林蓄积91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37.3%,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7.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7.8平方米……绿色资阳画卷正徐徐展开。
市中心城区70余座保留山体绿化成果显著,28座公园建设如火如荼,城周森林屏障初显形态,骨干通道、节点等城市景观绿化美化愈发亮眼,城市风貌呈现出“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特点。
近年来,资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绿色的种子在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未来,资阳将继续坚持走好绿色发展之路,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生态福祉。
来源:资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