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导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全国两会结束后,中央再度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做出了重要部署。
3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研究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问题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
习近平在会上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此次会议的部署与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承诺以及“十四五”规划纲要等一脉相承,为今后的低碳发展指明了方向。
林伯强同时表示,一些提法并非首次出现,但自从中国明确了实现碳中和的具体时间点,意味着我们有了更强的约束,必须要做出计划、安排,才能在40年后达成目标。这也是碳中和为什么重要,它赋予一些旧提法新的使命。
聚焦律界发展动态,追踪社会热点资讯,传播法律实务知识,为学术界、律师界、司法界和企业界搭建知识交流和资讯共享平台。
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
会议强调,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生态环境部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近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指出,气候变化是人类发展面临的长期的、深层次的挑战。当前中国每年因为气候变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1%左右,2020年我们的GDP破百万亿元,也就是说损失大约是1万亿元,如果累计过去和未来,损失将不可估量。
柴麒敏表示,要实现可持续增长,中国必须走上一条生态文明的新路。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方向,大部分是低排放的,用减排机制去倒逼,很大程度能助推高质量发展转型。可能短期内一些产业会受到损失,需要政策保障,但从大账来算,低碳转型绝对是利大于弊。
上述会议还强调,要坚持全国统筹,强化顶层设计,发挥制度优势,压实各方责任,根据各地实际分类施策。要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节约战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要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强化科技和制度创新,深化能源和相关领域改革,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使命。会议强调,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有效统筹国内国际能源资源。要加强风险识别和管控,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
此前,“十四五”规划纲要亦提出,坚持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及各自能力原则,建设性参与和引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积极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
二、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会议指出,“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其首要一条即是,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相比于此前“构建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型电力系统”的提法,“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更进一步地强调了新能源的主体性。
2020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曾介绍,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从2020年底的15.8%,提高到2030年的25%左右,这个压力比较大,意味着接下来能源增量70%以上为非化石能源。风能、太阳能总装机从2020年底的4.6亿千瓦,提高到2030年的12亿千瓦以上,以后每年的增量都很大。
近日,风电、光伏发电行业政策暖风频吹。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促进风电和光伏发电等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对短期偿付压力较大但未来有发展前景的可再生能源企业,金融机构可以按照风险可控原则,在银企双方自主协商的基础上,根据项目实际和预期现金流,予以贷款展期、续贷或调整还款进度、期限等安排。
工信部发布《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1年本)》,提出引导光伏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光伏制造项目。国家能源局表示,将制定更加积极的新能源发展目标,推进陆上风电和光伏发电全面实现平价无补贴上网;因地制宜开发水电;在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
新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将对电力系统构成挑战,同时也将带来储能、能源数字化等方面的发展需求。
柴麒敏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中国的能源需求总体已经进入到低增速、低增量阶段,完全可以通过发展新能源和同步的体制机制改革等去满足,把原来以化石能源为主导的能源体系,逐步更新迭代到新能源高渗透率的现代能源体系。
林伯强则强调,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以前更多是靠政府补贴,接下来更需要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包括推动电力市场化改革、碳交易,让政府补贴的功能转由市场来承担,最终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抑制对化石能源的需求,二是降低可再生能源的成本,提高竞争力。
三、工业、建筑、交通、碳交易等多方面综合发力
除了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外,会议还从工业、建筑、交通、金融等多个领域部署了重点工作。
会议指出,要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工业领域要推进绿色制造,建筑领域要提升节能标准,交通领域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抓紧部署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要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完善能源“双控”制度,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价格、金融、土地、政府采购等政策,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积极发展绿色金融。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反对奢侈浪费,鼓励绿色出行,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
在工业减排之外,关于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相关表述,此前也曾出现在各类政策文件中,但总体而言,对于居民减排仍缺乏全局性、系统化的长效激励机制和创新性的制度设计。
深圳原副市长唐杰日前指出,居民消费的碳排放大幅度增长,这将是我们未来要面临的一大问题。
能源基金会低碳城市项目主任王志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倡导绿色低碳生活,鼓励绿色出行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于我们需要有相应的城市空间布局,包括给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更高的保障,构建宜人的公共空间和绿地系统,通过改造增加用地混合度,调控职住比例,平衡不同时间维度的交通和能源负荷等。这既能降低碳排放,同时也是在更加以人为本地发展城市。
从长远来看,实现碳中和并非将碳排放降至零,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人为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与通过植树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要实现碳中和,除了减少排放外,加强碳吸收、移除同样重要。
上述会议亦指出,要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进国际规则标准制定,建设绿色丝绸之路。
会议最后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要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责任,做到有目标、有措施、有检查。领导干部要加强对碳排放相关知识的学习,增强抓好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