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规章

再见高利贷!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大幅降低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21日     浏览次数:1591次

                                导读:最高院发布民间借贷利率最高保护上限为LPR的4倍!

     2020年8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并召开新闻发布会。

     在会上,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贺小荣表示,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最高人民法院在认真调研和广泛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家代表、专家学者和金融监管部门意见建议的基础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最新精神,决定对《规定》进行修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调整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

     最高人民法院在认真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并征求金融监管部门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经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后决定:

     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每月20日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4(LPR)的 4 倍为标准确定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取代原《规定》中“以 24%和36%为基准的两线三区”的规定, 大幅度降低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促进民间借贷利率逐步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相适应。

     以2020年8月20日当天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3.85%的4倍计算,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为15.4%,相较于过去的24%和36%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贺小荣表示,民间借贷是除以贷款业务为业的金融机构以外的其他民事主体之间订立的,以资金的出借及本金、利息返还为主要权利义务内容的民事法律行为。

     长期以来,民间借贷作为多层次信贷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形式灵活、手续简便、融资快捷等特点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满足了社会多元化融资需求,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不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 展变化,民间借贷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利率过高、 范围过宽、边界模糊等,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企业家代表多次提议对民间借贷司法政策进行修改完善。

     贺小荣表示,最高人民法院对此高度重视,自 2017 年开始先后赴浙江、江苏等地就民间借贷司法解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  调研,广泛听取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意见,并于 2018 年 8 月发布了法(2018)215 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民间 借贷案件的通知》,就妥善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防范化解 各类风险完善了相关的司法政策。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冲击,我国很多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而融资成本过大是重要原因之一。

     严格限制高利转贷

     贺小荣强调,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依法确认和保护民间借贷合同的效力 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是处理民间借贷纠纷应当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

     民间借贷作为借款合同的一种形式,应当坚持自愿原则,即借款人与贷款人之间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借贷双方可以就借款期限、 利息计算、逾期利息、合同解除进行自愿协商,并自愿承受相应的法律后果。

     同样,民间借贷作为民事主体从事的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得违反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

     在前期调研贷和征求意见的过程中,社会各界对于以“民间借贷”为名,未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而面向社会公众发放贷款的行为意见较大,此类行为容易与“套路贷”“校园贷”交织在一起,严重影响地方的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和生活安宁。

     最高人民法院经认真研究后吸收了这一意见,在人民法院认定借贷合同无效的五种情形中增加了一种,即第十二条第三项“未依法取得放贷资格的出借人,以营利为目的向社会不特定对象提供借款的”应当认定无效。

     此外,在与民营企业家和个体工商户座谈时,多数代表建议要严格限制高利转贷行为,即有的企业从银行贷款后再高利转贷,特别是少数国有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后转手从事贷款通道业务,违背了金融服务实体的价值导向。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认真讨论后采纳了这一意见,决定对原司法解释第十四条第一项 “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又高利转贷给借款人,且借款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合同无效情形,修改为《规定》第十四条第一项“套取金融机构贷款转贷的”,进一步强化了司法助推金融服务实体的鲜明态度。

     降低民间借贷利率

     贺小荣表示,大幅度降低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我国 经济由过去的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金融及 资本市场都应当为先进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服务。

     从中长期看,激发小微企业等微观主体活力有助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最终有助于实体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而民间借贷与中小微 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降低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引导整体市场利率下行,是当前恢复经济和保市场主体的重要举措。

     二是规范民间借贷活动的客观需要。

     民间借贷的利率本属于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范畴。

     借贷双方是否约定利息、约定多少利息,均应本着自愿原则并通过借款合同来完成。

     如果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的,视为没有利息。

     如果借贷双方在借款合同中约定的利息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依法应当予以保护。

     但是,如果当事人约定的利息过高,不仅导致债务人履约不能,还可能引发其他社会问题和道德风险,所以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设置了利率保护的上限。

     因此,大幅度降低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对于引导、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确保民间借贷平稳健康发展的需要。

     民间借贷作为国家正规金融的必要补充,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近年来,有的民间借贷以金融创新为名规避金融监管、进行制度套利,有的甚至与网络借贷、资管计划、场外配资、资产证券化、股权众筹等金融现象交织在一起,增加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涉众性和复杂性。

     从长远来看,大幅度降低民间借贷利率的 司法保护上限,有利于互联网金融与民间借贷的平稳健康发展。

     四是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理想的利率标准应当由市场来自发形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我国 征信体系的不断完善,全社会的融资成本必然会逐步下降,民间借贷的利率也将伴随着国家普惠金融的拓展而逐步趋于稳定。

     因此,过高的利率保护上限不利于营造利率市场化 改革的外部环境,也不符合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向。

     五是统一司法裁判标准的现实需求。

     近几年每年约有两百余万件民 间借贷纠纷案件涌入人民法院,在目前法律或者行政法规没 有专门规范民间借贷利率标准、  人民法院又不能“拒绝裁判” 的情况下,如何划定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是人民法院公平公正处理民间借贷案件的前提条件。

     故有必要顺应经济发展 的趋势,适时对民间借贷司法解释进行修订,给民间借贷纠纷提供更为具体明确的裁判标准和救济渠道。

     贺小荣坦言,应当承认,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也不是越低越好。

     长期以来,关于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一直是社会各界讨论民间借贷问题时争论的焦点。

     利率保护上限过高不仅达不到保护借款人的目的,且存在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

     但利率保护上限过低也可能会出现两个结果:

     一是借款人在市场上得不到足够的信贷,信贷供给出现紧缺,加剧资金供需紧张关系。

     二是民间借贷从地上转向地下,地下钱庄、影子银行可能更为活跃。为补偿法律风险的成本,民间借贷的实际利率可能 进一步走高。

     因此,将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维持在 相对合理的范围之内,是吸收社会各界意见后形成的最大公约数,更加符合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认真贯彻落实民法典,促进民间借贷规范平稳健康发展,我国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明确规定“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的有关规定,国务院批准和国务院授权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 各种利率为法定利率。法定利率的公布、实施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负责。

     实践中,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有关利率标准, 均是规范约束受国家金融监管的金融机构的借贷活动,而对与金融机构无关的民间借贷利率,中国人民银行并无专门的规定。

     2002年1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并于同日开始 7施行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取缔地下钱庄及打击高利贷行为 的通知》第2条中规定:“严格规范民间借贷行为。民间个人借贷活动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遵循自愿互助、诚实信用的原则。民间个人借贷中,出借人的 资金必须是属于其合法收入的自有货币资金,禁止吸收他人资金转手放款。民间个人借贷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但双方协商的利率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同期、同档次贷款利率(不含浮动)的4倍。超过上述标准的,应界定为高利借贷行为。”

     随着我国金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中国人民银行逐步放开了金融机构的利率决策权,已取消公布基准利率,并于 2019 年 8 月 17 日发布公告决定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

     原《规定》中确定的24%的利率即是按照当时基准利率6%左右的4倍计算而出。现基准利率不复存在,故有必要根据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机制的改变对司法解释进行相应修改。

     在这次司法解释修改的过程中,最高人民法院认真贯彻落实民法典关于“禁止高利放贷”的原则精神,并对相关条款作出对应调整。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决定》已于2020年8月1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809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0年8月20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
                                                                          2020年8月19日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修改《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决定
     (2020年8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809次会议通过,自2020年8月20日起施行)

     根据审判实践需要,经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809次会议决定,对《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作如下修改:

     一、将第一条修改为:

     “本规定所称的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

     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因发放贷款等相关金融业务引发的纠纷,不适用本规定。”

     二、将第二条修改为:

     “出借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间借贷诉讼时,应当提供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以及其他能够证明借贷法律关系存在的证据。

     当事人持有的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没有载明债权人,持有债权凭证的当事人提起民间借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被告对原告的债权人资格提出有事实依据的抗辩,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原告不具有债权人资格的,裁定驳回起诉。”

     三、将第三条修改为:

     “借贷双方就合同履行地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事后未达成补充协议,按照合同相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仍不能确定的,以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

     四、将第五条修改为:

     “人民法院立案后,发现民间借贷行为本身涉嫌非法集资等犯罪的,应当裁定驳回起诉,并将涉嫌非法集资等犯罪的线索、材料移送公安或者检察机关。

     公安或者检察机关不予立案,或者立案侦查后撤销案件,或者检察机关作出不起诉决定,或者经人民法院生效判决认定不构成非法集资等犯罪,当事人又以同一事实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五、将第七条修改为:

     “民间借贷纠纷的基本案件事实必须以刑事案件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该刑事案件尚未审结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中止诉讼。”

     六、将第九条修改为:

     “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视为合同成立:

     (一)以现金支付的,自借款人收到借款时;

     (二)以银行转账、网上电子汇款等形式支付的,自资金到达借款人账户时;

     (三)以票据交付的,自借款人依法取得票据权利时;

     (四)出借人将特定资金账户支配权授权给借款人的,自借款人取得对该账户实际支配权时;

     (五)出借人以与借款人约定的其他方式提供借款并实际履行完成时。”

     七、将第十一条修改为:

     “法人之间、非法人组织之间以及它们相互之间为生产、经营需要订立的民间借贷合同,除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以及本规定第十四条规定的情形外,当事人主张民间借贷合同有效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八、将第十二条修改为:

    “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在本单位内部通过借款形式向职工筹集资金,用于本单位生产、经营,且不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以及本规定第十四条规定的情形,当事人主张民间借贷合同有效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九、将第十三条修改为:

    “借款人或者出借人的借贷行为涉嫌犯罪,或者已经生效的裁判认定构成犯罪,当事人提起民事诉讼的,民间借贷合同并不当然无效。人民法院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以及本规定第十四条之规定,认定民间借贷合同的效力。

     担保人以借款人或者出借人的借贷行为涉嫌犯罪或者已经生效的裁判认定构成犯罪为由,主张不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据民间借贷合同与担保合同的效力、当事人的过错程度,依法确定担保人的民事责任。”

     十、将第十四条修改为: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民间借贷合同无效:

     (一)套取金融机构贷款转贷的;

     (二)以向其他营利法人借贷、向本单位职工集资,或者以向公众非法吸收存款等方式取得的资金转贷的;

     (三)未依法取得放贷资格的出借人,以营利为目的向社会不特定对象提供借款的;

     (四)出借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借款人借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仍然提供借款的;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六)违背公序良俗的。”

     十一、将第十六条修改为:

     “原告仅依据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提起民间借贷诉讼,被告抗辩已经偿还借款的,被告应当对其主张提供证据证明。被告提供相应证据证明其主张后,原告仍应就借贷关系的存续承担举证责任。

     被告抗辩借贷行为尚未实际发生并能作出合理说明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借贷金额、款项交付、当事人的经济能力、当地或者当事人之间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当事人财产变动情况以及证人证言等事实和因素,综合判断查证借贷事实是否发生。”

     十二、将第十七条修改为:

     “原告仅依据金融机构的转账凭证提起民间借贷诉讼,被告抗辩转账系偿还双方之前借款或者其他债务的,被告应当对其主张提供证据证明。被告提供相应证据证明其主张后,原告仍应就借贷关系的成立承担举证责任。”

     十三、将第十八条修改为: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七十四条第二款之规定,负有举证责任的原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经审查现有证据无法确认借贷行为、借贷金额、支付方式等案件主要事实的,人民法院对原告主张的事实不予认定。”

     十四、将第十九条修改为:

     “人民法院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时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严格审查借贷发生的原因、时间、地点、款项来源、交付方式、款项流向以及借贷双方的关系、经济状况等事实,综合判断是否属于虚假民事诉讼:

     (一)出借人明显不具备出借能力;

     (二)出借人起诉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明显不符合常理;

     (三)出借人不能提交债权凭证或者提交的债权凭证存在伪造的可能;

     (四)当事人双方在一定期限内多次参加民间借贷诉讼;

     (五)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参加诉讼,委托代理人对借贷事实陈述不清或者陈述前后矛盾;

     (六)当事人双方对借贷事实的发生没有任何争议或者诉辩明显不符合常理;

     (七)借款人的配偶或者合伙人、案外人的其他债权人提出有事实依据的异议;

     (八)当事人在其他纠纷中存在低价转让财产的情形;

     (九)当事人不正当放弃权利;

     (十)其他可能存在虚假民间借贷诉讼的情形。”

     十五、将第二十条修改为:

     “经查明属于虚假民间借贷诉讼,原告申请撤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准许,并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之规定,判决驳回其请求。

      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恶意制造、参与虚假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第一百一十二条和第一百一十三条之规定,依法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单位恶意制造、参与虚假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对该单位进行罚款,并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十六、将第二十一条修改为:

     “他人在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或者借款合同上签名或者盖章,但是未表明其保证人身份或者承担保证责任,或者通过其他事实不能推定其为保证人,出借人请求其承担保证责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十七、将第二十三条修改为:

     “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或者非法人组织的负责人以单位名义与出借人签订民间借贷合同,有证据证明所借款项系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个人使用,出借人请求将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列为共同被告或者第三人的,人民法院应予准许。

     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或者非法人组织的负责人以个人名义与出借人订立民间借贷合同,所借款项用于单位生产经营,出借人请求单位与个人共同承担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十八、将第二十四条修改为:

     “当事人以订立买卖合同作为民间借贷合同的担保,借款到期后借款人不能还款,出借人请求履行买卖合同的,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民间借贷法律关系审理。当事人根据法庭审理情况变更诉讼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

     按照民间借贷法律关系审理作出的判决生效后,借款人不履行生效判决确定的金钱债务,出借人可以申请拍卖买卖合同标的物,以偿还债务。就拍卖所得的价款与应偿还借款本息之间的差额,借款人或者出借人有权主张返还或者补偿。”

     十九、将第二十五条修改为:

     “借贷双方没有约定利息,出借人主张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自然人之间借贷对利息约定不明,出借人主张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除自然人之间借贷的外,借贷双方对借贷利息约定不明,出借人主张利息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民间借贷合同的内容,并根据当地或者当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报价利率等因素确定利息。”

     二十、将第二十六条修改为:

     “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是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除外。

     前款所称‘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是指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自2019年8月20日起每月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二十一、将第二十八条修改为:

     “借贷双方对前期借款本息结算后将利息计入后期借款本金并重新出具债权凭证,如果前期利率没有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重新出具的债权凭证载明的金额可认定为后期借款本金。超过部分的利息,不应认定为后期借款本金。

     按前款计算,借款人在借款期间届满后应当支付的本息之和,超过以最初借款本金与以最初借款本金为基数、以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计算的整个借款期间的利息之和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二十二、将第二十九条修改为:

     借贷双方对逾期利率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但是以不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为限。

未约定逾期利率或者约定不明的,人民法院可以区分不同情况处理:

     (一)既未约定借期内利率,也未约定逾期利率,出借人主张借款人自逾期还款之日起承担逾期还款违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二)约定了借期内利率但是未约定逾期利率,出借人主张借款人自逾期还款之日起按照借期内利率支付资金占用期间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二十三、将第三十条修改为:

     “出借人与借款人既约定了逾期利率,又约定了违约金或者其他费用,出借人可以选择主张逾期利息、违约金或者其他费用,也可以一并主张,但是总计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部分,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二十四、将第三十一条删除。

     二十五、将第三十二条改为第三十一条,修改为:

     “借款人可以提前偿还借款,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借款人提前偿还借款并主张按照实际借款期限计算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二十六、将第三十三条改为第三十二条,修改为:

      “本规定施行后,人民法院新受理的一审民间借贷纠纷案件,适用本规定。

     借贷行为发生在2019年8月20日之前的,可参照原告起诉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确定受保护的利率上限。

     本规定施行后,最高人民法院以前作出的相关司法解释与本解释不一致的,以本解释为准。”

     本决定自2020年8月20日起施行。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